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 血小板减少 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本病是一种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出血性疾病。根据患者的病程在6个月以内或是6个月以上可将本病划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两型在发病年龄 和发病机制及预后方面都有所不同。
- 目录
-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哪些典型症状
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该如何预防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规方法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 发病原因
多数ITP患者的未明。急性患者发病前1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 如病毒 细菌感染或预防接种史。而慢性ITP患者常起病隐匿 不清 但并发病毒或细菌感染时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症状加重。约80%病儿在发病前3周左右有病毒感染史 多为上呼吸道感染 还有约20%病人的先驱病是风疹 麻疹 水痘 腮腺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肝炎 巨细胞包涵体病等疾病。约1%病例因注射活疫苗后发病。
目前认为病毒感染引起ITP不是由于病毒的直接作用而是有免疫机制参与;因为常在病毒感染后2~3周发病 且患者血清中大多数存在血小板表面包被抗体(PAIgG)增加 引起血小板被吞噬细胞所破坏。急性型比慢性型抗体量更高 血小板破坏更多。有的病人同时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新生儿患者均半数母亲患有同样疾病;这些现象都支持ITP是免疫性疾病。
二 发病机制
关于ITP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 但通过对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研究证实本病是一组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
1 关于抗血小板抗体抗血小板抗体检测对ITP的诊断和治疗价值还存在争议 但毫无疑问自身抗体的产生在ITP的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
(1)抗血小板抗体的检测:1975年Dixon和Rosse首次直接用定量方法检测了ITP患者血小板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称之为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 发现PAIgG和血小板计数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此后 随着方法学的改进 RIA ELISA等方法相继问世 测得正常人PAIgG/106血小板的浓度为1~11ng 而ITP患者血小板PAIgG含量为正常人的4~13倍以上。尽管方法各异 各家报道的结果不尽相同 但都证明大多数ITP患者(78.6%~100%)的PAIg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PAIgG的数量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 也与血小板寿命呈负相关;PAIgG水平能够反映临床征象 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当治疗有效时随着血小板数量上升 PAIgG下降或降至正常。
此后进一步研究发现 细菌性败血症 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血小板减少 Graves病 桥本甲状腺炎 淋巴瘤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疾病的PAIgG水平可能都会升高 认为PAIgG并非是ITP的特异性相关抗体 对PAIgG的解释应持谨慎态度。1983年LoBugli等应用125I标记单克隆抗体——抗人IgG测定PAIgG 发现正常对照血小板表面PAIgG为(169±79)IgG分子;ITP患者血小板表面PAIgG为790~13095IgG分子;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表面的PAIgG为(246±156)IgG分子。这一资料提示 尽管PAIgG升高不是ITP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但在ITP的诊断中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合临床征象 血小板减少 PAIgG升高 若能除外其他继发性疾患(如SLE 甲状腺疾患 淋巴细胞增殖疾患及感染等) 应高度怀疑ITP的可能性;若PAIgG阴性 则很可能不是ITP。
(2)血小板相关抗体的类型:随着对ITP的深入研究 发现并非所有ITP的血小板减少都由PAIgG介导 可能还存在其他影响血小板减少的因素 如PAIgM PAIgA和PAC3。PAIgM有较高的结合价和凝聚能力 1分子IgM即可激活补体 促使血小板破坏。有报道PAIgM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最强 PAIgM在ITP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占有主导地位。还有报道患者仅有PAC3增高而PAIgG不增高者 提示在无血小板相关抗体存在时 补体能单独破坏血小板。但许多患者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属于PAIgG 多数情况下PAIgG单独存在 约占70% 也有PAIgG和PAIgM和(或)PAIgA并存者 少数患者 尤其急性ITP时单独存在PAIgM抗体。在IgG抗体的亚型中以IgG1最多见 IgG1常与IgG3 IgG4并存 与IgG2并存者较少见。
(3)抗血小板抗体产生及血小板破坏的部位:已知PAIgG主要产生于脾脏 其他淋巴组织和骨髓也可能是产生PAIgG的重要场所。目前认为ITP 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器官是在脾脏 肝脏和骨髓 其中脾脏最为重要。正常脾脏含有大量巨噬细胞 阻留了人体1/3以上的血小板。ITP患者脾脏中IgG的含量是正常对照的5~35倍 抗血小板抗体与相关抗原结合后被脾脏巨噬细胞吞噬和破坏增加。大多数ITP患者进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立即升高也说明脾脏在ITP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中心作用。而有些患者脾切除后ITP仍然复发 PAIgG明显增高 则可能与淋巴组织和骨髓仍能产生抗血小板抗体 并成为血小板的主要破坏场所有关。
2 关于血小板相关抗原多数学者认为ITP是机体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但血小板相关抗原的实质至今尚无定论。1982年VanLeenwen报道某些ITP患者的自身抗体是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分子的抗原决定簇。以后又发现在某些ITP患者血小板上GPⅠb/Ⅸ复合物也是自身抗体的靶抗原。提示ITP是由不同的相关抗原决定簇引起的一组自身免疫病 能与抗体相合的膜抗原部位相当广泛 故ITP患者的血小板自身抗原主要有GPⅡb/Ⅲa GPⅠb/Ⅸ 尚有未完全阐明的其他抗原类型。
3 血小板破坏的机制ITP患者的血小板生成率可以是减少 正常或增加 平均血小板生成率接近于正常。但ITP患者血小板在血管内的平均寿命缩短(仅为2.9天 正常平均为8.0天) 主要是由于血小板的破坏增加。通常情况下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加 巨核细胞数量增加可能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引起巨核细胞代偿性增生有关。由于抗血小板抗体同时作用于巨核细胞或其祖细胞 也可能造成血小板不能生成。
(1)慢性ITP的血小板破坏机制:慢性ITP的血小板破坏是由于血小板抗体与其相关抗原结合后引起的:PAIg通过Fab段与血小板特异抗原相结合 其暴露的Fc段可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的Fc受体相结合 致使血小板被吞噬破坏。巨核细胞上也有相关抗原 因而其生成血小板的功能也受到损害。当血小板表面IgG抗体较多时可形成IgG二聚体 从而激活补体C1q 随之补体系统各成分相继被激活 C3裂解产物C3b附着于血小板表面 并与巨噬细胞的C3b受体结合 也导致血小板被吞噬。血小板的破坏与巨噬细胞的活性水平也有关系。例如 当病毒感染时 巨噬细胞上的Fc或C3b受体数量增加 亲和力可升高 使血小板更易被破坏。这可以解释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现象 即ITP患者在病毒感染时往往病情加重。
(2)急性ITP的血小板破坏机制:急性ITP多见于儿童 常与病毒感染有关。急性型是病毒感染后的一种天然免疫防卫反应引起的免疫复合物病 其血小板被破坏的机制有:
①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巨核细胞和血小板:也可致血小板膜抗原性改变 诱导产生自身抗体。
②通过单核巨噬系统扣押和破坏血小板:体内形成免疫复合物(IC):抗病毒抗体与血小板吸附的病毒结合 也可由抗体与循环中非血小板抗原结合 然后再与血小板膜上的Fc受体结合。结合并清除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本是正常单核巨噬系统的功能 但却导致血小板减少;在急性ITP患者中也存在抗血小板自身抗体 除有GPⅡb/Ⅲa和GPⅠb/Ⅸ自身抗体外 还可能有GPV自身抗体。
4 ITP的出血机制
(1)慢性ITP的出血机制:
①血小板相关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是主要的出血原因。
②抗体固定在血小板相关抗原上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
③抗体还可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引起通透性增加而出血。
(2)急性ITP的出血机制:
①结合免疫复合物的血小板同时被巨噬细胞吞噬 破坏而减少。
②吞噬过程中释放大量蛋白酶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3)免疫复合物可固定补体 C3和C5的裂解可引起组胺释放 导致血管通透性变化而出血。
5 ITP与细胞介导免疫正常情况下机体的T细胞亚群精确地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目前认为ITP是由于血小板发生自身免疫而遭破坏 而自身抗体的产生意味着机体存在免疫调节缺陷。文献报道ITP患者约有35%T4(Th)增加而T8(Ts)减少 而且有OKT48双标志细胞的增加 OKT48细胞增加与血小板计数呈明显负相关 提示在ITP患者存在T细胞分化异常 使得对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抑制功能减弱。Ware等的研究显示 在儿童ITP患者存在有γ-δT淋巴细胞增多并且与患者血小板减少有显著相关性。他们认为 尽管抗血小板抗体由自身激活的B淋巴细胞产生 但T淋巴细胞在ITP的自身免疫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TCRγ-δT淋巴细胞在一些儿童ITP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中国张氏等的研究结果显示HLA-DRw9和HLA-DQw3抗原和T4细胞在ITP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6 ITP与其他免疫介导的疾病ITP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时伴随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发生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之前或之后。
ITP伴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称为Evans综合征 可以是原发性或继发性 临床上除有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症状外 尚有黄疸 贫血等征象 Coombs试验常阳性 ANA阳性率也相当高。
有作者统计 大约1/3的SLE患者存在有ITP。Macchi等测定SLE和抗磷脂综合征(APS)患者的PAIg(抗GPⅡb/Ⅲa GPⅠb/Ⅸ GPⅠa/Ⅱa和GPⅣ) 发现伴有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中60%存在抗血小板GPⅡb/Ⅲa GPⅠb/Ⅸ或GPⅣ抗体;伴有血小板减少的APS患者中70%存在抗血小板GPⅡb/Ⅲa和/或GPⅠb/Ⅸ抗体;而不伴有血小板减少的SLE和APS患者中仅有小于10%患者存在抗GPⅡb/Ⅲa或GPⅣ抗体。此结果表明在SLE和APS的血小板减少中 抗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而有些最初诊断为ITP的患者 在若干年后也可能发展为典型的SLE或AP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因此ITP有时是SLE或AP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表现 应密切随访。例如 Reyhar,等分析82例ITP患者 发现抗磷脂抗体(APA 包括LA或ACAs)阳性者达31例(37.8%) 3年后其中有12例发展为典型的抗磷脂综合征。ITP还可与其他免疫病同时或先后发生 如类风湿关节炎 硬皮病 结节性动脉炎 舍格伦综合征(干燥综合征 SS) 重症肌无力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溃疡性结肠炎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甲亢 桥本病)等。另外 有时也与血液系统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霍奇金淋巴瘤 B细胞淋巴瘤等同时存在。Portielje对152例成人ITP的随诊显示 2年后有12例患者发展为其他疾病 其中6例SLE或盘状红斑狼疮 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1例肺癌 2例慢性结肠炎 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 1例不明原因的浆膜炎和肾炎。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1 缺铁性贫血:常见青年妇女月经过多者。
2 内脏出血:包括消化道 泌尿道 子宫出血 一般内脏出血情况少见 一旦发生出血 严重者能引起失血性休克 颅内出血者更少见 但为死亡的主要原因。急性ITP患者并发颅内出血者有3%~4% 因颅内出血死亡者占1%。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哪些典型症状
一 症状
临床以出血为主要症状 无明显肝 脾及淋巴结肿大 血小板计数
ITP出血的特点是皮肤 粘膜广泛出血 多为散在性针头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 形成瘀点或瘀斑;四肢较多 但也可为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肿;有些患者以大量鼻衄(约占20%~30%)或齿龈出血为主诉 常见呕血或黑便 多为口鼻出血时咽下所致 发生真正胃肠道大出血者并不多见 球结膜下出血也是常见症状 偶见肉眼血尿 约1%患者发生颅内出血 成为ITP致死的主要原因 青春期女孩可见月经过多 其它部位出血如胸腔 腹腔 关节等处 极为少见。
除了皮肤 粘膜出血外 仅10%~20%患者有轻度脾肿大 急性暴光发病常伴有发热 出血严重者可有失血性贫血 侧可发生失血性休克 常伴有局部血肿的相应症状 颅内出血时表现为头痛 嗜睡 昏迷 抽搐 麻痺等症状 急性暴发型病人除血小板减少外 常伴有血管壁的损害 故出血较重。
二 分型
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病程将ITP划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病程在6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型 在6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型 有些急性ITP可能转为慢性型。
急性ITP一般起病急骤 出现全身性皮肤 黏膜出血 起病时常首先出现肢体皮肤淤斑 病情严重者部分淤斑可融合成片或形成血疱 口腔黏膜也常发生出血或血疱 也常出现牙龈和鼻腔黏膜出血 少数患者有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或视网膜出血 轻型病例一般仅见皮肤散在淤点和淤斑 急性ITP多有自限性 80%~90%的患者在病后半年内恢复 其中多数在3周内好转 少数患者病程迁延而转为慢性ITP。
慢性ITP约30%~40%患者在诊断时无任何症状 一般起病缓慢或隐袭 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与黏膜出血 出血症状常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 皮肤紫癜及淤斑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 以四肢远端多见 尤其在搔抓皮肤或外伤后易于出现皮肤紫癜和淤斑 黏膜出血程度不一 以口腔黏膜 牙龈 鼻黏膜出血和女性月经过多为多见 也可出现血尿或消化道出血 一般出血症状与血小板计数相关 ITP患者除了出血症状和体征外常缺乏其他体征 一般无脾脏肿大 在慢性型患者偶有(不足3%)轻度脾脏增大者。
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该如何预防
一 预防:
预防感冒 密切观察紫斑的变化 如密度 颜色 大小等 注意体温 神志及出血情况 有助于了解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从而予以及时的处理。避免外伤 出血严重者须绝对卧床休息。慢性患者 可据实际情况 适当参加锻炼 避免七情内伤 保持心情愉快 饮食宜细软 如有消化道出血 应进半流质或流质 忌食烟酒辛辣刺激之物。斑疹病痒者 可用炉甘石洗剂或九华粉洗剂涂擦 注意皮肤卫生 避免抓搔划破皮肤弓随感染。
二 调理:
1 生活调理
(1)发病较急 出血严重者需绝对卧床。缓解期休息 避免过劳 避免外伤。
(2)慢性紫癜者 则可根据体力情况 适当进行锻炼。
2 饮食调理
(1)饮食宜软而细。如有消化道出血 应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宜凉不宜热.
(2)可给蔬菜水果 绿豆汤 莲子粥 忌用发物如鱼 虾 蟹 腥味之食物。
(3)有药物过敏史者 应在用药时注意避免使用致敏药物。紫班多有皮肤蓬痒者 可用炉甘石洗剂或九华粉洗剂涂擦。注意皮肤清洁 避免过萨你防抓破感染。
3 精神调理:
调节情绪 避免情绪波动或精神刺激。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 血象
出血不重者多无红 白细胞的改变 偶见异常淋巴细胞 提示由于病毒感染所致 急性出血时期或反复多次出血之后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常减少 白细胞增高 网织红细胞于大出血后可增多 周围血中最主要的是改变是血小板减少至100×109L以下 出血轻重与血小板高低成正比 血小板
2 骨髓象
出血严重者可见反应性造血功能旺盛 急性病例巨核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慢性病人巨核细胞多增高 多在0.2×109L(200/mm3)以上 甚至高达0.9×109L〔正常值(0.025~0.075)×109L〕 巨核细胞分类:原巨核细胞和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比正常或稍高;成熟未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显著增加 可达80%;而成熟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极少见 为了确诊此病而排除白血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须进行骨髓检查。
3 血小板抗体检查
主要是血小板表面IgG(PAIgG)增高 阳性率为66%~100% 发同时检测PAIgG PAIgM PAIgA可提高检测阳性率 PAIgG增高并非本病特异性改变 在其它免疫性疾病亦可增高 但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AIgG不增高 此外系统观察PAIgG变化对ITP的预后有指导意义 一般在PAIgG下降时血小板才上升 有人报告每个血小板PAIgG量>1.1×10-12g的病例用激素治疗无效 而每个血小板PAIgG量为(0.5~1.0)×10-12g的病例激素疗效好 切脾前如果PAIgG极高亦预示手术效果不好 如激素治疗或切脾手术后PAIgG恢复正常则预后好 如PAIgG持续增高则提示治疗无效。
此外还可测血清中血小板抗体 约54%~57%病人血清中抗体增设 但血清中游离的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表面IgG的阳性率并不平行。
4 血小板寿命缩短
应用同位素51Cr或111In标记血小板输给ITP病人:进行测定 病人血小板寿命明显缩短 甚至只有几小时(1~6小时 正常为8~10天) 应用同伴素体表计数法还可测出血小板阻留和破坏部位(脾 肝 肺 骨髓) 应用血小板粘附与聚集试验等对慢性ITP病人有时可测出血小板功能异常。
5 出凝血检查
出血时间延长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血块回缩不良 凝血酶原消耗不良 血小板聚集功能及黏附功能低下。
6 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血小板方法测定
血小板寿命明显缩短 此项检查对ITP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但由于目前尚缺乏简单易行的检测方法 还不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根据病情 临床表现 症状 体征选择B超 X线 CT MRI 肝肾功能检查。
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饮食宜忌
食疗方:(资料仅参考 具体请询问医生)
1 花生:每日吃120~1809带衣花生 或用花生衣309 红枣10枚 水煎服 每日1剂 5~7日为三个疗程。本方有促使血小板升高的作用。
2 大枣粥:大枣1元 粳米100克。共煮粥 每日早晚服用 久服效佳。本方有益气养血之功。
3 二鲜饮:鲜茅根150g(切碎) 鲜藕20g(切片)。煮对常饮 每日4~5次。本方有凉血养阴 消瘀止血之功。
4 藕柏饮:生藕节500克 侧柏叶。捣烂取汁 加温开水服用 每日3~4次。本方有凉血化瘀 收敛止血之功。
5 黄花鱼膘:加水文火炖1日 时时搅拌至溶化 全料分作4口量 每日分2次服 服时需再加热。本方有调补气血之功。
6 刺地菜饮:鲜刺儿菜适量捣汁 和人少许黄酒 每次1小杯 且日2~3次。本方有凉血止血之功效。
7 大枣4份 藕节1份 将藕节水煮至粘胶状 再加入大枣同煮 每日吃适量大枣。
8 赤小豆花生汤:赤小豆50克 带衣花生仁30已冰糖20克加水适量 隔水炖至熟烂 吃渣喝汤。
9 猪皮50克 带衣花生30克 将猪皮切成小块和带皮花生一同放入铁锅中 加水适量 文火煎煮。汤计较稠 疗效越好。分作2次趁热食用 可加红糖少许调味 四周为1个疗程。此方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0 红枣龟胶冻:生地黄 麦门冬 阿胶 龟甲胶 冰糖各50克 红枣见贴。先将生地黄 麦门冬 红枣加水煮取浓汁 弃药渣留红枣另食。将阿胶 龟甲胶加水100毫升 隔水蒸化。倾入药汁加冰糖50克 黄酒20毫升 慢火收膏。每次服20毫升 每日3次。此膏对阴虚劳热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服2剂(2天)可见显效。肠胃虚寒泄泻 外感寒热未清者不宜用。
患者吃什么好?
患者立多食补气养血 滋阴清火 清热凉血的中草药和食物。急性或是由外邪发斑 此时血热妄行 以实证为主 治宜滋阴清火 凉血止血。慢性期则属内伤发斑 如脾虚不能统血 阴虚火旺 血随火动 以虚证为主 宜以补气血 滋阴清火以止血。病人可多食花生(连衣) 红枣 核桃 桂圆 扁豆 茄子 马兰头 丝瓜 番茄 芝麻 绿豆 米仁 莲子 藕 茨菇 豆腐 豆腐衣 荸荠 芦笋 竹笋 磨菇等食物。
1 饮食宜软而细。如有消化道出血 应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宜凉不宜热。
2 脾虚可稍多进肉 蛋 禽等滋补品 但亦要注意不要过于温补。
3 有热可给蔬菜水果 绿豆汤 莲子粥。
患者不适宜吃什么?
部分病例对鱼 虾 海鲜 禽 肉 蛋等过敏者则忌之 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如此 可吃少量试探 若无增重病情情况时仍可取食 油腻 生冷。烟 酒及辛辣等食物应忌食。
7.西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规方法
一 治疗
儿童ITP多为急性自限性疾病 80%~90%在病后半年内恢复;而成人ITP常属慢性型 自发缓解者少见。因此 成人ITP的治疗尤为重要。原则上 发病时患者血小板计数在(30~50)×109/L以上时 一般不会有出血危险性 可以不予治疗 仅给予观察和随诊;如果发病时患者血小板计数严重减少(
一般疗法 急性病例主要于发病1~2周内出血较重 因此发病初期 应减少活动 避免创伤 尤其是头部外伤 尤其是头部外伤 重度者卧床休息。应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 阿司匹林可致出血 亦须避免。给予足量液体和易消化饮食 避免腔粘膜损伤。为减少出血倾向 常给大量维生素C及P。局部出血者压迫止血。一般病例不需给以特殊治疗。若出血严重或疑有颅内出血者 应积极采取各种止血措施。慢性病例出血不重或在缓解期均不需特殊治疗 但应避免外伤 预防感染 有时轻微呼吸道感染即可引起严重复发。对出血严重或久治不愈者应进行如下特殊疗法。
1 糖皮质激素本药是治疗ITP的首选药物。激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Fc和C3b受体 从而减少对被覆抗体的血小板的吞噬清除;抑制粒细胞对被覆抗体的血小板的黏附和吞噬;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 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抗血小板抗体的生成;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并使结合的抗体游离。剂量:一般患者给予泼尼松(强的松)0.75~1mg/(kg·d) 对重症患者可给予泼尼松(强的松)1.5~2mg/(kg·d) 用药1~2天后出血症状多可改善 应用3~6周完全缓解率可达90%(血小板>100×109/L) 持久的完全缓解率约30%。3~6周之后泼尼松(强的松)逐渐减量直至维持血小板达到安全水平的最低剂量。若减量同时伴血小板数下降 则找出最小治疗量 以维持治疗。症状严重者可用氢化可的松或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短期静脉滴注。
因为大多数儿童患者可以自愈 关于儿童型发病初期是否用皮质激素治疗以及能否防止颅内出血仍有争论。有研究报道泼尼松(强的松)并不能使急性ⅡP转为慢性ⅡP的发生率减少 也不能预防颅内出血。尽管如此 伴严重出血的儿童ITP 激素仍为首选的应急药物。
2 达那唑(danazol)是一种有弱雄激素作用的蛋白合成制剂 作用机制可能是免疫调节 影响单核巨噬细胞Fc受体或T4/T8数量和比例 使抗体生成减少。有效率可达10%~60% 对某些难治病例也可能起效。它与皮质激素合用有协同作用 故采取小剂量泼尼松(强的松)与达那唑同时服用。常用于泼尼松(强的松)治疗奏效 但减量后血小板下降的患者。对老年妇女患者的疗效比年轻人更好些。其原因可能是年轻妇女中雌激素的分泌较多 中和了达那唑的作用 而老年妇女和男子雌激素的分泌较少 因而达那唑的作用更易显现出来。达那唑对部分难治性ITP也有效。剂量为200mg 2~4次/d 疗程2个月以上。其主要副作用是肝功能受损。也可用另一种雄激素司坦醇(康力龙)替代 有相似作用 剂量为2mg 3次/d。
3 其他免疫抑制剂慢性ITP经皮质激素或脾切除后疗效不佳者 或不宜使用皮质激素而又不适于脾切除的患者 可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常用药物有长春新碱 环磷酰胺 硫唑嘌呤和环孢素A。对于难治 复发的患者 还可以采用联合化疗方法 如给予COP方案治疗。
(1)长春新碱(VCR):每周1~2mg 静脉推注或静脉点滴8h以上 一般用药后1~2周血小板即回升 但停药后多数复发 因此可以1次/周 每3~6周1个疗程。长春新碱(VCR)长期应用可并发周围神经病 故应间断或短期使用。
(2)环磷酰胺(CTX):口服2mg/(kg·d) 或静脉注射400~600mg 每1~2周1次。一般需3~6周才能起效 可间歇给药维持。完全缓解率约25%~40%。环磷酰胺(CTX)与泼尼松(强的松)也有协同作用 二者可联合应用。环磷酰胺(CTX)长期应用 少数患者可诱发肿瘤 应避免之。
(3)硫唑嘌呤(依木兰):剂量2~4mg/kg 口服 一般需治疗数月后才见疗效。该药较为安全。可较长时间维持用药 也可与泼尼松(强的松)合用。但也有引起血小板减少 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 应定期追查血象。
(4)环孢素A(CsA):环孢素A是一种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剂 可能通过干扰T淋巴细胞释放的白介素-2(IL-2)的功能 阻断T淋巴细胞介导的异常免疫反应。Th细胞是环孢素A作用的主要靶细胞。剂量:2.5~5mg/(kg·d) 口服 至少用药3个月以上。环孢素A的副作用 常见有胃肠道反应 乏力 肌肉和关节酸痛 震颤 感觉异常 多毛 水肿 齿龈增生 高血压 肝肾功能损害等 一般较轻微 属一过性 停药后可以逆转。其中肾损害是主要的不良反应 应监测血药浓度及肾功能。本药一般作为难治性ITP的后备药物 报道有效率80%左右。
4 丙种免疫球蛋白静脉输注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ⅣIgG)可作为泼尼松(强的松)或脾切除无效 或脾切除术后复发 严重出血的一种急救措施。剂量为0.4g/(kg·d) 连用3~5天 也有用0.05~0.15g/(kg·d) 连用5天 以后每1~2周再用药1次 可以取得较好疗效。治疗后80%以上患者血小板升至>50×109/L者 并能维持数天至数十天。副作用极少 但价格昂贵。人血丙种球蛋白(ⅣIgG)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较公认的有单核巨噬系统Fc受体封闭学说 另有免疫廓清作用干扰学说及免疫调节学说。
5 脾切除脾脏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及破坏被覆抗体的血小板的主要场所。因此 脾切除治疗被认为是仅次于皮质激素的主要治疗方式。脾切除适用于药物不能稳定病情 出血持续存在并威胁生命者 但18岁以下患者一般暂不切脾 因可发生反复感染。术前可先输注血小板或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使血小板在较为安全水平 然后进行脾切除。近年来不断有报道用腹腔镜实施脾切除手术 可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多数患者在手术后10天以内血小板上升 有些患者血小板急剧升至1000×109/L以上 但并未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脾切除的有效率约为90% 完全缓解约为70% 持久完全缓解率可达45%~60%。术后约10%患者复发 原因可能有副脾未切除(约占10%) 手术时部分脾组织种植 免疫系统的其他部位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等方面。有报道 对于初次糖皮质激素或人血丙种球蛋白(ⅣIgG)治疗有效的患者 脾切除的完全缓解率较高。有些患者脾切除后虽然疗效欠佳 但对皮质激素治疗仍有效且用药剂量有所减少。
6. 输注血小板适用于患者有严重黏膜出血或有颅内出血危及生命时。输入的血小板有效作用时间为1~3天 为达到止血效果 必要时可3天输注1次。但多次输注不同相容抗原的血小板后 患者体内可产生相应的同种抗体 发生血小板输注反应 出现畏寒 发热;输入的血小板也会迅速破坏 使治疗无效。
7 抗Rh(D)抗体剂量是50~75g/kg 单次用药或间断重复给药。对于Rh(D)(+)患者的有效率可达70%。其机制是诱导轻微的溶血反应 使吞噬细胞对抗体包被的血小板的破坏减少。缺点是对于Rh(D)(-)的患者无效 而且会发生轻微的异源性溶血 约3%患者出现头痛 恶心 寒战和发热。
8 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抗;美罗华)用法为375mg/m2 静脉输注 1次/周 共4周。有报道对于难治性ITP的有效率52% 但价格十分昂贵。作用机制是抑制生成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的异常B淋巴细胞。
9 干扰素α近年干扰素α也用于治疗成人难治性ITP 取得一定疗效。剂量为每次300万U 每天或隔天皮下注射。有效率42%~84%。其作用机制不清 可能是影响B淋巴细胞功能 进行免疫调节。副作用是有时可导致血小板下降,加重出血。
10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Nakamura等报道14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部分患者为Evans综合征) 接受纯化CD34细胞(去T和B淋巴细胞)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50mg/(kg·d) 共4天 造血恢复时间平均9天。随诊4年 完全缓解率为42.86%(6/14) 部分缓解率为14.29%(2/14)。
11 其它药物:近年来中国外试用炔羟雄烯异恶唑(达那唑Danazol DNZ) 这一非男性化人工合成雄激素 治疗顽固性慢性ITP患者 即刻效果尚好 维持效果时间较短 故对准备切脾手术而需血小板暂时上升者有一定价值。其作用现认为可调整T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 从而降低抗体的产生 并可减少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消除。
二 预后
儿童ITP大多为急性型 通常在3周内可以好转 少数患者持续半年左右好转 个别患者迁延不愈而转为慢性型。少数患者恢复后若遇某些感染性疾病则使本病复发。死亡率约1% 多因颅内出血死亡。成人ITP患者易转为慢性 但大多数仍预后良好 死亡率并不比一般人群高。难治性约占9% 死亡的危险系数较正常人群增加4.2倍 出血 感染是其主要死亡原因。